從上海的成陸和崛起,伴隨著文化的形成和發(fā)展。回顧海派文化演進的過程,可以看到,在植根于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基礎上,吸納了吳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,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響,逐漸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。這使我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歷史的產(chǎn)物,是客觀存在。
上海土地面積只占全國的三千分之一左右,人口只占一百分之一左右,但卻是中國第一大都市,地位相當重要,色彩異常斑斕,內涵非常豐厚……它在短時期內為什么會迅速發(fā)展的呢?當然,原因是多方面的,而文化的因素卻不應該低估!文化正是城市發(fā)展的活力和動力,也可以說文化是城市持久的生產(chǎn)力、競爭力!
報載,解放初期,毛澤東視察上海在和上海市主要負責人談到上海港起源時,曾經(jīng)問到,既然叫上海,那么一定就有“下!绷,“下!庇衷谀睦锬?當然,我們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同志需要問明白的內容就更多了。
據(jù)研究,在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,上海與蘇南地區(qū)為古老的陸地,后經(jīng)地質升沉、變遷,在距今二萬多年前,上海岡身外緣,即今北起婁塘、嘉定,經(jīng)南翔、馬橋,南至拓林一線以東一帶,悉為海水浸沒,以西一帶則逐漸淤積成陸。近年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青浦崧澤遺址、金山查山遺址、上海馬橋遺址等,表明六千多年前,先民們已在這一帶勞動、生息。所以有學者概言:“上海歷史六千年”。當然,今天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(qū),尤其是市區(qū),在六千年前尚是汪洋一片。隨著時間推移,先民們的活動也不斷順勢東移。
起初,這里只有幾戶人家靠打魚為生,直到十一世紀才形成村藩,南宋咸淳三年(1267年)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成鎮(zhèn),因地處上海浦西,故稱上海鎮(zhèn)。上海浦是吳淞江的一條支流,在明代永樂年間被黃浦江浸沒。與其相對的有一條下海浦,在近代租界辟設以后被填沒。今楊樹浦地區(qū)有下海廟遺址,不久前,在原址重建了下海廟。
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朝廷在上海設立市舶司,為當時全國七大市舶司之一,負責管理中外商船,對貨物征稅(在今光啟路上)。此后十五年,元二十九年(1292年)經(jīng)松江知府奏準,正式設置上?h。
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9月動工筑城,當年11月就完工,筑成一座周圍9里、高2丈4尺的城墻,城墻外還有護城河。1914年冬拆城墻,填護城河,修筑了環(huán)城圓路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中華路、人民路。
 1949年5月27臼上海解放,掀開了上海歷史新的一頁。
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的城市,而不是在傳統(tǒng)城市基礎上自然形成的;同時,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:1950年的上海人口,本地的只占15%,非本地的高達85%,國內移民大都來自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廣東……。國際移民來自英、法、美、日、德、俄……近40個國家,最多時高達15萬人。在一個多世紀中,大規(guī)模的國內移民潮有:太平天國期間,從1855年到1865年,上海人口一下子凈增了11萬人?谷諔(zhàn)爭初期,主要是孤島時期,僅4年時間,上海人口凈增了78萬人。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三年左右,上海人口凈增了208萬人,勢頭之猛世界罕見。上海也是中國最大港口經(jīng)濟發(fā)達的城市。是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城市,這里最早開辦西人工廠和學校,最多引進西式建筑、市政管理,等等。上海人的行為方式、婚喪嫁娶禮儀,也在不知不覺中發(fā)生了變化,就連編門牌號碼、人車分道等等,也都是學自西方。
上海開埠以后,西學東漸,海派崛起,云蒸霞蔚,日趨突出,到上世紀30年代達到極盛。上海成為文化中心是多層次的。它既是進步文化中心,如《新青年》在上海創(chuàng)刊、左聯(lián)在上海成立,魯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創(chuàng)作……與此同時,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應地活躍起來;而反動文化也相當猖獗。還有像《嫖界指南》這樣的妓院文學、色情文化也泛濫成災。五花八門的小報,是上海的又一道“風景”?梢哉f,當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、多層次、綜合性的復雜的共同體。這也許就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征吧?
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國畫,亦起源于京劇,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后,很快漫開至電影、小說、美術教育等領域,乃至社會生活諸多方面,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概念,可見這是客觀歷史的必然產(chǎn)物。
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,文壇有過一次關于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爭論,對海派文化褒貶不一,這里不及細述。魯迅先生于1934年2月3日的《申報自由談》發(fā)表儼京派”與“海派”》一文,他指出:“北京是明清的帝都,上海乃各國之租界,帝都多官,租界多商,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,沒海者近商,近在使官得名,近商者在使商獲利,而自己也賴以糊口。要而言之,不過‘京派’是官的幫閑,‘海派’則是商的幫忙而已!僦缮,固亦中國舊習,就更使‘海派’在‘京派’眼中跌落了。”我們應該從魯迅先生這一深刻的分析中得到教益,客觀全面地分析認識海派文化。
海派文化的形成和發(fā)展的分期問題,我認為是否可以分為:
萌芽時期,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,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特別是吳越文化,就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礎,開始孕育了海派文化。
成長時期:1843-1949年期間,特別是19世紀30、40年代,上海“八面來風”似的移民,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。
轉折時期:這又可以分為兩段:1949-1965年間,建國以后,定都北京,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,以郭沫若、茅盾、葉圣陶、夏衍、曹禺為代表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(xù)\遷居北京,上海在電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,這是很正常的轉移,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了,但文化基礎很好,依然作用不小,有些方面如電影、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。這也給海派文化帶來了新的發(fā)展機遇。
1966~1976年,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,整個中國文化,包括海派文化,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,罄竹難書。 ?
成熟時期:1976年粉碎四人幫,結束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浩劫,開始拔亂反正,在全中國范圍對“文革”進行反思,進行平反冤假錯案,逐步恢復正常的文化活動。上海以話劇《于無聲處》和小說《傷痕》為起點,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,海派文化開始新的繁榮發(fā)展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,海派文化重新煥發(fā)了青春,充滿了活力,健康地發(fā)展,在新的基礎上正在走向成熟。
當然,海派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,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(zhàn),存在這樣那樣前進和發(fā)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,這是不難解決的。
海派文化基本特點
同國內其它地域文化,如吳越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客家文化……比較,海派文化有哪些獨特之處?我認為,首先必須明確,海派文化是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這棵大樹上的一叢樹枝,同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是一脈相承的。與此同時,我們必須知道,海派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、較多的一個復雜的地域文化,需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全面地認識,給予正確的評價,以便清醒地加以揚棄,積極而又慎重地看待。
什么是海派文化?它的定義應該怎樣表述?我們不妨先看一看:上海灘通向五湖四海,上海人宋之四面八方,上海人講話多有南腔北調,上海戲劇舞臺上常年百花爭艷,上海的菜肴兼有多種口味,上海的建筑物堪稱萬國建筑博覽會……真是五色斑斕,異彩紛呈,充滿競爭,洋溢活力……
要對海派文化下一個定義,首先,要對什么是文化有個一致的定義,因為全世界對文化的定義多達260余種。我傾向于中國《辭海》給“文化”的定義:“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、精神的生產(chǎn)能力和創(chuàng)造的物質、精神財富的總和。狹義指精神生產(chǎn)能力和精神產(chǎn)品,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:自然科學、技術科學、社會意識形態(tài)。有時又專指教育、科學、文藝、衛(wèi)生、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。”但對此還需要概括得簡明扼要,是否可以說:文化,是人類文明的總和?那么,我們再來對海派文化下定義,是否可以說:“海派文化,是上海城市文明的總和”?顯然這過于簡括了。
我個人意見:海派文化,是植根于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基礎上,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,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,創(chuàng)立?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,其特點是:吸納百川、善于揚棄、追求卓越、勇于創(chuàng)新。
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,我以為可以說是具有開放性、創(chuàng)造性、揚棄性和多元性。
一是開放性,海派文化姓海,海納百川、熔鑄中西,為我所用,化腐朽為神奇,創(chuàng)風氣之先。還表現(xiàn)在不閉關自守,不固步自封,不拒絕先進,不排斥時尚。
二是創(chuàng)造性,吸納不等于照搬照抄,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家,而是富有創(chuàng)新精神,洋溢著創(chuàng)造的活力。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(chuàng)了連臺本戲、機關布景是創(chuàng)新,如今的《曹操與楊修》也是創(chuàng)新,金茂大廈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創(chuàng)新。
三是揚棄性,百川歸海,難免泥沙俱下,魚龍混雜,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,在租界里,以及主動開放初期,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,有些饑不擇食,來者不拒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,有選擇地有區(qū)別地對待,避免盲目和盲從。
四是多元性,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,是復雜的共同體,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,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。雅與俗,洋與土,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,以致先進與落后,甚至低級、庸俗、黃色、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,特別需要清醒地區(qū)別對待。
|